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的海外先锋
2010年,刘志刚参与建设巴哈马大型海岛度假村项目;2016年,刘志刚担任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经理。从2010年到2020年,刘志刚始终坚持用科技创新保障优质履约,引领行业发展。十年海外之旅,刘志刚创新中国工艺惊艳大洋彼岸,书写中国方案亮相一带一路,用行动助力中国建造走向世界。
大洋彼岸的中国工艺
2010年,在国内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员工刘志刚带领团队来到美丽的海岛国家——巴哈马。从此开启了他的海外创业之路。巴哈马大型海岛度假村项目位于巴哈马首都拿骚市,项目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占地1120英亩。刘志刚深知,它对于中建一局、中国建筑的发展意义重大。
图:刘志刚(左二)与同事在现场商讨施工方案
在项目履约中,刘志刚和他的团队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技术创新为经,科学管理为纬,在海外编织着“中国品质”的靓丽版图。海外履约的道路上,困难和挑战几乎无处不在。在巴哈马大型海岛度假村项目建设中,刘志刚和他的团队针对巴哈马岛飓风频繁的特点,研究和改良了国内彩钢板房营地。设计了一整套抗飓风营地,采用加强龙骨、地锚拉索系统,比较经济和安全地在入场后三个月,建成了容纳4000人的工人营地,为项目顺利履约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项目装饰施工阶段,刘志刚担任项目公司总经理助理,负责裙房7万多平方米的建设。裙房区域包括大小130多个机房、6个米其林、后勤服务区和水疗馆等业态。为了科学组织、确保施工质量,刘志刚带着他的团队建立了裙房BIM模型,细致画出每个机电系统、检修马道,甚至包括12毫米的吊顶吊杆。
通过优化机电和装饰系统和杆件,节约了空间,降低了成本,成功通过吊顶局部支撑加强,取消了昂贵,且不适用的吊顶转换层,大大加快了施工工期,节约了成本,受到业主和设计方的一致认可。同时,该BIM模型,也为设计沟通、施工交底、过程验收提供可视化管理平台,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交底准确率和施工效率,为项目试水可视化管理进行了成功的实践。BIM技术的深入应用成为建设过程中的制胜法宝。
他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勇当先锋,荣获2012~2013年度“中建美国巴哈马有限公司年度最佳员工”称号。正是凭借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刘志刚和他的团队才能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以优质海外履约彰显海外品质。巴哈马大型海岛度假村项目最终于2018年斩获建筑业奥斯卡——“海外鲁班奖”。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温度
2016年,已有丰富海外工作经验的刘志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担任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经理。项目面积12.5万平方米,包括高档写字楼、5星级酒店、酒店式公寓、会议中心、展览中心、中国园林等业态。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资企业在俄总部基地,中国优质产品的展示中心与信息中心,是“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刘志刚知道,这对于自己和团队来说,又是一次重大考验。
图: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
作为中俄务实合作的“旗舰”项目,一流的品质,先进的设计是这座百年建筑的最重要注脚。莫斯科冬季漫长,极端低温天气频繁。如何保证冬季连续施工,保证质量一流?这是刘志刚和他的团队急需解决的问题。2017年1月1日,莫斯科遭遇了125年来最冷冬季,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6度。整个冬天-20℃左右的天气频繁遭遇。工期不等人,怎么办?刘志刚犯了愁。刘志刚和他的团队结合公司之前在俄罗斯联邦大厦项目的冬季施工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暖棚”+电阻丝综合蓄热混凝土结构冬季施工工法。
刘志刚让项目团队用苫布、保温被等搭建暖棚,用暖风机为暖棚加热。确保了冬季施工期间的混凝土入模温度>5℃。采用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预埋电阻丝加热,配合模板保温层或保温杯覆盖的综合蓄热工艺,保证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低温条件下连续施工,避免浇筑混凝土产生裂缝,保证了浇筑质量。经过莫斯科国家建筑监督建设局工程师现场检测,冬季施工的混凝土结构合格率达到100%。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速度
在项目地下室结构浇筑施工时,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团队决定采用中国整体浇筑工艺,即柱子、墙体、顶板一次浇筑完成,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质量,而且工期短,也利于冬季施工综合蓄热工艺的实现。就在他们信心满满施工时,他们的做法却被俄罗斯管理公司因为没有见过这种工艺而满怀疑虑。
在刘志刚的耐心沟通下,管理公司同意项目团队试行一个流水段。接下来的几天,项目部忙得热火朝天,依托水平结构模板体系,迅速搭设暖棚。使工作现场处于“封闭”状态,避免了俄罗斯常规的分步施工导致的积雪–清雪–积雪–清雪的死循环,有效提高了一次验收通过率,并将竖向结构和水平结构两次混凝土浇筑减少为一次浇筑成型。实现了在莫斯科超低温条件下,7天一层的结构施工速度,比当地传统工艺14天一层的速度,节约了一半工期,刷新了“中国速度”,并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俄罗斯管理公司通过实测实量混凝土完成后的外观质量,评价合格率100%。实现了“一带一路”上的中国精度。
项目地下室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另一大难题——如何保证深基坑施工,地连墙位移可控。莫斯科市环城轻轨和市区重载货运铁路距离项目的基坑最近处不到19米,项目基坑深度12米,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莫斯科地铁公司要求:项目在建设期保证铁轨沉降不能超过20毫米!,否则立即停工,并赔偿损失。
项目根据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深基坑建设经验,结合莫斯科当地施工条件,制定了一套全新的基坑支护方案——中心岛结合局部逆做基坑支护方案,并顺利说服设计院采用了该方案。最终保证了基坑的变形量处于限定范围内,彻底消除了项目一级安全风险–“地连墙位移风险”,还节约了两个月的工期。莫斯科地铁公司最终测量结果显示,铁路线最大沉降点5毫米,符合要求。在后来与设计院的方案总结会上,设计院总工程师谢尔盖评价道:“中建方案很可靠,很巧妙”。
无论是在工程质量方面,还是施工速度上,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在俄罗斯当地的建筑领域都遥遥领先。最终,该项目作为唯一一家被莫斯科国家建筑监督委员会工程师推荐的项目,参评莫斯科市建筑业最高奖项——莫斯科优质样板工程奖,并从200多家单位的10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莫斯科市建筑业最高奖项——2017年度莫斯科优质样板工程奖,中国企业获此殊荣。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一带一路”央企媒体行、CCTV《远方的家》栏目组、丝路经济带大V团、第16届中国国际杰出项目经理等知名人士和团队多次参观和点赞项目建设。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为项目题词;“祝中建公司在落实一带一路伟大构想中,在深化中俄务实合作中再创辉煌,取得更大成就!”莫斯科国家建筑监督建设局局长奥利格·安东辛卡号召所有建筑企业,要学习中国建筑先进的管理经验,优秀的组织能力和无处不在的工匠精神。
刘志刚,在“一带一路”上,用中国工程科技实现优质履约,用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慧。
“砥砺扬鞭巴哈马,豪情铸剑华铭园。丝路高扬中建蓝,海外优先新纪年。”从大洋彼岸的巴拿马,到比邻而居的俄罗斯。刘志刚带领他的团队,积极响应“走出去”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用中国工艺书写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智慧;在海外刷新“中国速度”,铸造“中国名片”;绘就绚丽夺目的中建蓝,谱写“一带一路”中国企业的不朽诗篇。
【广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您对该稿件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与我们联系,联系方式:hyzixun@126.com,我们将尽快给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