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爱尔兰华人网-爱尔兰华人的网上家园 > 社会 > 挖宽挖深沟渠“护送”山洪归流──探访蓟州区黑水河山洪沟和常州 正文

挖宽挖深沟渠“护送”山洪归流──探访蓟州区黑水河山洪沟和常州

时间:2020-08-11

天津北方网讯:蓟州区全面抓好防汛工作,对北部山区山洪沟除险加固、清淤拓宽,保证不溃堤、不垮坝,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日前,国家应急管理部到蓟州区检查指导防汛工作,对包括山洪沟整治在内的防汛工作给予充分肯定。8月6日,记者奔赴蓟州区,进行了实地采访。本报记者 陈忠权 文并摄

8月6日上午9点,八仙山山顶乌云翻滚,一场山雨仿佛随时而至……

山脚下,有一条长长的山洪沟──黑水河山洪沟向南延伸而去,河床里铺着碎石,堤坝高高筑起,就像两支强有力的胳膊将这条山洪沟紧紧抱住。

前来巡查的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人赵荣东介绍,八仙山山高林密,汛期易发山洪,下泄量还特别大,这就需要承接的山洪沟又宽又深,能“护送”山洪一路狂奔南下,最后安全流入于桥水库。

黑水河山洪沟直接承接八仙山下泄的大量山洪,沟长5.5公里,沿岸有多个村庄。

“今年我们心里可算有底了,对于一般的山洪,不再担心溢出坝了。”在下营镇小港村东,村党支部书记刘玉民指着穿村而过的黑水河山洪沟笑着说。

记者站在堤坝前向沟里看去,沟很宽、很深,靠近村庄的这一侧堤坝都用大石头垒砌,特别坚固。赵荣东告诉记者,这是今年春天实施的重点防汛工程,把原来的山洪沟加宽了10米、加深了1.5米,堤坝加高了3米,山洪下泄量增加了好几倍。

刘玉民接着说,黑水河山洪沟的走向是东北西南,一路都很通畅,唯独在他们村这一段拐了一个弯,促使山洪储水量瞬时加大,冲击量加强,河堤特别易损。2012年、2018年,两次爆发山洪时,都是因为这一段堤坝矮且不太坚固,最终山洪冲毁堤坝,冲进了村庄,直接奔流到主街道上,特别吓人,幸亏当时村民撤离及时,才避免了损失。今年,区水务部门用水泥砂浆砌石筑高堤坝,堤坝不但高了,还特别坚固,洪水很难再把堤坝冲垮了。

记者看到,沟槽里还装有一个高高的装置,特别醒目。

赵荣东告诉记者,这是一台山洪下泄自动监测预警装置,这里距北面的八仙山只有2公里,一旦山洪突然暴发下泄,就要及时知道下泄的流量等。这个预警装置就可以瞬时自动监测并实时传送相关数据,为确保安全泄洪提供第一手数据。

在河堤西岸旁还竖立着一个蓝色标牌,上面写着“黑水河山洪沟公示牌”,上面清楚地公布了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巡查预警责任人的姓名、电话。赵荣东说,这是明确各自分工,落实各自责任,确保山洪沟泄洪安全。

作为巡查预警责任人之一的英小龙告诉记者,他每天三次巡查这条山洪沟,发现问题会及时汇报;另外,还要严防有人进入沟槽,造成安全隐患;山洪暴发时,需要第一时间进行汇报;如遇特大山洪,要立即敲锣告知村民进行转移……

蓟州区北部山区有2008户农家院,汛期怎样确保村民和游客安全?

上午11点,记者来到下营镇常州村。刚进村子,就遇到了村党支部书记王宝义,他正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巡查村东的一条山洪沟。只见他们顺着山洪沟一直南行,沟里有树枝等杂物,马上派人打捞,确保畅通;沟畔有杂物堆积,马上安排人员清除,以防意外。

王宝义边走边介绍,这条沟直接跟九山顶等四面大山相连,是泄洪的主要通道,长度为6公里。村子四周都是大山,每年汛期,都会有山洪暴发下泄,这条山洪沟起到了泄洪的作用,为确保山民和游客的安全立了功,所以需要日常巡查保护。

记者一路跟随,来到村东南污水处理站附近,只见这条山洪沟陡然变宽变深,东侧靠山的堤坝更是增高到了6米,王宝义和村干部停下脚步仔细察看,并商议进一步保护措施。

村支委王海东告诉记者,2018年7月,当地暴发特大山洪,由于保护措施到位,并没有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但这一段山洪沟由于低矮,山洪溢出后直接冲刷山体,损害程度较大,如果不及时整修加固,很可能会发生山体垮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后果特别严重。在上级部门支持下,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村里投巨资对这一段沟渠堤坝进行了加高加固,增设了防浪墙,确保山洪不再冲刷山体。

炎热天气,常州村游客络绎不绝,小客车、大巴车一辆辆地开进山村。

“我们是旅游专业村,每天都有1000多名游客前来,保障他们的安全非常重要。我们先后对景区的危岩体采取了挂网、山体加固等保护措施,确保不落碎石;对山洪沟进行了加固和疏通,确保山洪不溢出、不进村;现在正值汛期,我们昼夜值班巡查。保护好村民和游客的安全,这是我们村‘两委班子’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王宝义说。(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

爱尔兰华人网 www.aierlan.net.cn 联系QQ:1580475931 邮箱:1580475931@qq.com

Copyright © 2002-2019 爱尔兰华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Aierlan.net.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