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北方网评:大力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从抗疫全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人民利益至上的高度提出,“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
天津北方网讯: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从抗疫全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人民利益至上的高度提出,“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这是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和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要求。这四方面要求高度相关、相互融合,前三者的实践都要落到文明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上。养成文明健康行为习惯,是目前抗疫常态化背景下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重心,也是每个社会成员的义务和责任。
重塑行为习惯需要遵循其形成的内在机制。社会心理学界将习惯界定为大脑中特定情景线索与特定行为反应的内隐联结。习惯一旦形成,情境线索可以自动且直接地引发相应的行为反应,无需经由有意识意愿的中介。这是习惯区别于其他影响行为动机因素的关键所在,在不实施自我控制或奖惩措施的情况下,个体仍然可以自发维持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福祉的日常行为选择。从形成机制上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由下至上的被动习得,伴随着情境线索与行为反应的简单共发。传统由上至下的主动式习得过程反而会抑制习惯自动化程度的提升。鉴于此,在制定或推行有关文明健康生活习惯重塑的公共政策时,建议将目标行为的重复频次、情境线索的稳定程度以及执行行为的认知水平,作为重塑社会成员文明健康生活习惯的三个关键要素,以确保行为干预的高效化和长效化。
减少新习惯或增加旧习惯的感知阻力。高频重复是习惯养成的必要前提。与步骤繁杂、执行困难、枯燥无趣、或需付出很多努力的行为相比,人们更愿意重复那些步骤简单、执行容易、愉悦有趣或只需付出较少努力的日常行为。因此,努力提升文明健康行为的便捷性和趣味性,是建立并养成良好日常习惯的关键。在抗疫常态化的当下,对于公共交通的扫码、填报健康信息、无接触式的外卖提取等行为,尽量提供便捷的“一键式”服务,减少新行为执行的感知阻力,助推人们在固定情境下高频重复某一特定行为,直至习惯的形成。同理,若要打破已有不良习惯,可以尝试增加该行为的感知阻力。
通过制定实施计划保障情境线索的稳定性。在习惯形成过程中,仅仅依靠行为的高频重复是不够的,保证执行情境的稳定性同样是重要前提。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可以保障个体将具体的行为与特定的情境线索绑定在一起,即为某一行为的执行提供一个前提条件。基于情境线索制定实施计划,有助于人们将积极的意愿转化为积极的行为,且加速习惯的养成。
尝试在已有日常行为习惯上累加新的习惯。作为习惯性行为的直接引因,情境线索不仅包括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也包括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日常惯例(如一日三餐)。生活中大量存在的行为惯例及其高频重复的特质,为累加新习惯提供机会。在旧习惯上累加新习惯的策略,可以大大增加人们执行新行为的可能性,比从无到有重建一个孤立于生活实践的新行为更加有效。
为文明健康生活习惯赋予仪式化的内涵。在培养新习惯的过程中,若能为其赋予仪式化的积极意义,更有助于保障公共政策的推行和效果。当某一新行为与个体所在群体的文化价值取向相关时,人们更容易投入注意力并增加心理卷入感,参与并维持该行为的可能性更高。仪式化的内涵赋予会使新行为更加可信,有助于在情感层面建立特定群体内人际之间的共同价值观。庄重的、肃穆的、热烈的、温馨的、欢快的、趣味性的,充满人文意蕴的仪式,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利用提醒功能保障新行为的高频重复。习惯养成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很容易遗忘,或因旧习惯的根深蒂固而重返旧有的行为轨迹。比如,对于疫情期间每日填报健康码、地铁扫码上车等全新的行为模式而言,哪怕人们从心底赞同,积极地想要达成,仍会经常出现忘填或漏填等失误。因此,适当适时的提醒,可以减缓习惯形成过程中遗忘或旧习复发。例如,境外乘机人员在搭乘回国航班时需提供14天的填报健康信息。为了防止漏报忘报的情况发生,国际健康码系统设置了提醒功能,通过发送提醒信息,有效预防24小时内忘记填报的失误发生。此外,公共场所的招贴和警示文字也可起到有效的提醒作用。在行为执行的特定情境之下使用提醒功能,不仅有助于维持的行为改变,对在记忆中建立情境线索与行为反应的固定联结亦有辅助作用。
合理利用社会规范精准实施行为干预。社会规范是影响个体行为改变的有力路径。社会规范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令性规范,即引用大多数人的意见,营造已经具有广泛社会共识的气氛(比如,大多数人认为吸烟有害健康)。另一类是描述性规范,即利用具体的数字或证据,暗示某行为是大多数人都会采取的选择(比如,90%的人不吸烟)。有研究表明,描述性社会规范对习惯性行为的干预更加有效,且有助于新行为在执行过程中自动化程度的提升。最新研究发现,若描述性社会规范能够楔入受众所处地区或环境的真实情况,更有助于行为的改变。以绿色环保行为为例,酒店为了鼓励房客重复使用房间内的生活用品,“该房间75%的客人重复使用了酒店毛巾”这一描述性社会规范的说服效果更显著,因为信息的内容与受众即刻所处的情境密切相关。
简言之,文明健康生活习惯的重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生态等诸方面条件的配套。从主客体关系方面讲,仅仅依靠传统的舆论宣传、说服教育以及奖惩措施,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行为,其长期效果并不理想。只有从个体行为背后的内在规律出发,才能真正实现日常行为习惯的弃旧从新,进而形成与时代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生活习惯。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70212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