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书荐 | 专访冯唐,“成事”之道,道在认识自己
“天下事,有所利有所贪者成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者成其半。”这是冯唐在《如何成为一个怪物》中写下的话。人生海海数十载,并不缺成事的驱力,但因缘际会,风云变幻,“成事”之道,却偏偏难于掌控。难以实现的目标总是诱人的,生活在俗世中的芸芸众生,无法免俗地渴望着所谓“成”,又无法轻松地参透其中玄妙。本期全媒书荐专访冯唐,一起来聊聊“成事”之妙。
腾讯全媒派:冯老师著述颇多,涉猎小说、散文、杂文诸多体裁,这次为何选择了管理学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话题切入?
冯唐:我是一个诗人,但实际上,管理企业才是我的本色工作,广东话叫“揾食”。写诗、写字、写小说,是跨界,揾食之余,酒足饭饱之后,发幽情,看花开,摸索人性。我一直想写这样一本书,总结下我的管理经验,有机缘的话也渡一渡别人。
腾讯全媒派: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因为书的主题而感到局限吗?您未来还会涉猎其他新的题材领域吗?
冯唐:没有因为主题受限,倒是因为篇幅受限了,因为不想长篇大论吓到读者,所以点到为止,自己领悟。“成事”可学,关键是一要悟,二要干。
对于未来,首先是完成计划中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垂杨柳》。至于其他题材领域,还没多想,看机缘,该来就来,不必等待。
腾讯全媒派:请问在冯老师的理解当中,什么样的行为和结果可以被称为“成事”?您认为什么样的人能够名正言顺地传授“成事”心得?
冯唐:喜欢一件事情,去做一件事情,把它作为职业,把它做完、做好、做到某一个高度,既可以养家糊口,还可以享受满足感,享受在内心吹牛逼的快感。月黑风高,杯酒在手,心里暗爽。就是成事。这个事情可大可小,比如做一个大型企业集团,比如做一个小工坊,做纸、做椅子。
我们先说什么样的人不适合传授心得吧。中国这三十年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摸爬滚打,一些人站在潮头,顺风忽悠,割韭菜。这样的人有不少,他们不适合传授”心得“。
我觉着,传授”成事“心得,第一是做成了事,第二是心正。心正的成事者,才有心可传、可以传心。
腾讯全媒派:您认为这本书和一般的成功学相比,差异化在哪里?
冯唐:我讨厌成功和成功学。”树立一个小目标,先挣一个亿“,叫成功还是不叫成功?挣一个亿的人在中国有很多,但把一把椅子做得舒适、美的人,却不多。成功这个词太单调,单调的词是无聊的。另一方面,成功,很多时候靠的是”一命二运三风水“,靠的是运气,实际上是不可学的。所谓成功学,就是忽悠学,成功学的书卖得漫山遍野,但这个世界没有多出几个成功的人。
成事,是一个丰富的词。做一笔好的投资,做一个完成度高的科学实验,做一把美的椅子或者一件裙子,做好了,都是成事,有益于他人,有益自己,满足用户,也满足自己。
成事可学,你按照做事的逻辑去做,就能把事情做完做好。至于能不能成亿万富翁,能不能成设计大师,一看运气,二看才华。而我们的普罗大众,绝大多数,既没有运气,也没有才华,能踏踏实实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幸福;养成一个好习惯,比读多少本成功学都有效。
腾讯全媒派:请问冯老师为何选择类似古人笺注的写法,而非生成自己的方法论系统?
冯唐:我有一整套方法论,我自己20多年总结实践的,一直在用,挺好用。但”系统“这个词太枯燥了,拒人千里之外,没有美感。
《论语》的编排、梁启超编选《曾国藩嘉言钞》,用的都是随机的方式,简单但有效,不用从头开始读,随便翻到一页就可以读,读了就有收获,随时重读,随时有更深的收获。我喜欢这种随机的方式。
系统论,是机械的方式;《成事》,是自然的方式。
腾讯全媒派:一般来说,工具类书籍较为直白,而您反其道而行之,写了一本需要反复琢磨的“悟道”之书,您是怎么理解“管理之道”的?
冯唐:管理之道,归根结底是管人之道、管事之道。这个”人“,以自己画一个圈,像涟漪一样,首先是自己,然后是团队,然后是大部队,然后是有关或无关的群众。
对于人,第一是”识“,第二是“得”,然后才能说得上“管”。“识人”中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古希腊的德尔菲神庙里就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神谕,这已经是哲学了,是“道”了。
成事之道,道在认识自己。
腾讯全媒派:您在书中提到,“做事的实质,就是赌运气”,如果成功与失败都是宿命,您认为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下,年轻人想“成事”有哪些做得做不得?
冯唐:给年轻人指路,是件很麻烦的事情。
做事,首先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你不知道喜欢什么,那么就做风口概率大的事情,多关注下新兴行业、科技型、创意型产业,把眼光放到未来十年,让自己在工作的头十年不落伍,站到风口上做幸福的佩奇的几率大一些。
其实,某个行业的落伍与否不是关键,成事的关键还是自己,管理好自己。
腾讯全媒派:您在很多采访和文章中提过关于写作的妄念,有追求不朽的欲念。请问您现在依然追求不朽吗?您认为《成事》这本书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您实现自己写作的终极目标呢?
冯唐:生命不息欲念不止,我还在追求不朽,这是我的生命和写作的动力。
《成事》是一本为当下写的书,是一本很实际的、可操作性的书,它不是诗,不是小说,不在我的文学追求范围内。
腾讯全媒派:您在2017年出版的《搜神记》一书中,曾经写过:“权、钱、色,一有俱有,一无俱无。但是,如果一个能干的人只要一个,必成事儿;如果要两个,很纠结;如果要三个,必死无疑,必死无疑。”这次在《成事》中也有类似的提法,请问您认为人,尤其想要成事的人,应该如何与自己的“欲望”和平相处?或者存在这种可能性吗?
冯唐:欲望,有高级和低级的分别。
权、钱、色,是物质的欲望,既唾手可得,得到之后又没有满足感,面对无边无际的权钱色,想要还想要,一片空虚和荒芜感。
高级的欲望,追求美,追求善,追求不朽,追求月亮和花朵,到沙漠边种树,让世界更美好。做好一把椅子可以让世界多一点美好,管好一个企业,可以解决200名员工和他们家人的衣食,也是让世界多一点美好。在这个追求欲望实现的过程中,既利己,也利他。这种欲望,多多益善。
腾讯全媒派:您善于写男女情事,有很多女性粉丝,也因此对您的评价较为两极分化,请问您写作《成事》这本书,是希望调整自己的舆论标签吗?写作这本书的形式意义大于内容吗?
冯唐:标签由他贴,我还是我。
我是一个诗人,但我的本职工作是做管理,做了20多年,每周工作80小时。对我的粉丝来说,这本书更多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我“,一个苦逼的工作狂。也想对我的粉丝说,工作总是苦逼的,工作之外,该诗时诗,想酒时酒,远方就在脚下。
只有工作的生活是傻,只有诗歌的生活是笨,工作和诗的结合,是值得过的生活。
腾讯全媒派:您曾经在《如何成为一个怪物》一书中写道:“天下事,有所利有所贪者成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者成其半。”您认为人之一生,真有必要“成事”吗?您怎么看待当下的“佛系”青年,或者“成事”与舒服的“心安理得”,可以兼得吗?如果可以,如何兼得?
冯唐:佛系青年是个伪命题吧。现在,吃肉便宜,吃素是件挺贵的事儿,家里有矿,躺着挣钱,才能佛系。我认识的青年,二三十岁的,都挺靠谱的,挺拼的,做事情有逻辑有风格而且周全,既考虑到自己也考虑到他人。他们也常说自己”佛系“,我觉着,这更多的是玩笑,或者自嘲。
我们再深里想一下,”佛系青年“这个词的流行,为什么?问题不在青年,而在于我们的社会。老板为什么总提996?北京的房价为什么这么高?既没有约会的时间,又没有约炮的房间,辛苦工作一年存的钱只够四五环一平米。一平米的空间,只能放下欲望,立地成佛。
成佛很难。埋头做事,找准风向,用好方法,养好习惯,成事了,就可以买房了。
做不了佛系青年,做成事青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