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修复收官 “京津绿肺”焕新颜
内容提要:坚持生态优先,按照人工辅助、自然恢复的原则,天津持续推进七里海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作。最近,七里海湿地核心区的各项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完工,“京津绿肺”焕发新容颜。
如不能正常浏览请选用IE浏览器
天津北方网讯:坚持生态优先,按照人工辅助、自然恢复的原则,天津持续推进七里海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作。最近,七里海湿地核心区的各项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完工,“京津绿肺”焕发新容颜。
历时近2年的七里海的生态修复工程近日完工,涉及到苇海修复、鸟类保护、湿地生物链恢复等多方面。其中,水系连通是修复工程的重要一环。进入汛期后,湿地巡护人员结合防汛要求,适当降低了区域内水位,同时,全天候加强对七里海周边河道的保护,防止河道阻塞、污染。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后,青龙湾故道、津唐运河、曾口河等主干河道的水,也能源源不断汇入七里海。为了从源头掌握七里海水质状况,水质监测点位也前移扩展到了这些河道。
引好水、用活水,让七里海里的6万亩芦苇在这个夏天,迎来了近20年来最好一个生长季。环境好不好,鸟儿来投票。最新综合考察和监测结果显示,七里海湿地区域的鸟类从10年前的182种,增加到了251种;数量由每年二三十万只,增加到了四五十万只。
“黑翅长脚鹬”对水质要求高,一度在七里海销声匿迹。随着修复工程完成,前几天,工作人员在巡护中观测到了“黑翅长脚鹬”,在七里海筑巢产卵。七里海的生态修复,也带动了周边水系改善,离七里海最近的自由村,最先尝到了甜头儿,水质的变好,让村民在时隔近20年后,又种起水稻。稻蟹混养,一亩地增收将近700多块钱。生态改善,“反哺”村民收益。(津云新闻编辑李彤)